弦歌不辍,从字面看,不过是弹琴唱歌不停止的简单含义。然而,当它关联到孔子在生死困境时,这四个字便骤然拥有了千钧之力。为何在食不果腹、朝不保夕的绝境中,孔子仍要坚持弹琴、诵诗、授课? 这看似“不合时宜”的举动背后,究竟蕴含着怎样强大的精神力量?今天,就让我们透过“弦歌不辍”这一成语,去探寻孔子的理想坚守与生命境界。
成语释义
弦歌: “弦”指琴弦、丝弦,代指弦乐器(如琴、瑟);“歌”指歌唱、吟诵。合起来指弹奏琴瑟等乐器并伴以歌唱吟诵。
不辍: “辍”是停止、中断的意思;“不辍”即不停歇、不中断。
字面意思: 弹琴唱歌的声音(或活动)不间断、持续进行。
引申含义: 指在困境、逆境中依然坚持学习、教育、传播文化或坚守信念与理想。
成语出处
“孔子游于匡,宋人围之数匝,而弦歌不辍。”——《庄子·秋水》
孔子周游列国时,在匡地被误认为仇敌阳虎,遭卫兵围困。弟子子路惊慌质问,孔子却淡然弹琴诵诗,并阐释“圣人之勇”在于顺应天命、临危不惧。最终围兵道歉退去。
明人彩绘圣迹图·匡人解围
孔子博物馆藏创盈在线
在《庄子》中还记载了几段与弹琴唱歌有关的孔门故事。
在陈绝粮
孔子困于陈蔡边境时,“藜羹不糁,颜色甚惫”,七日断粮,弟子病倒,他仍“弦歌于室,未尝绝音”。子贡不解,孔子答:“君子通晓道,就叫做通达,不通晓道就叫做走投无路。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,怎么能说是走投无路!”(《庄子·让王》)
明人彩绘圣迹图·在陈绝粮
孔子博物馆藏
原宪安贫
孔子弟子原宪隐居陋巷,草屋破败仍“匡坐而弦歌”。子贡锦衣探访,原宪以“无财谓之贫,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”驳其世俗价值观,彰显“安贫乐道”的儒者本色。(《庄子·杂篇》)
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推行其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。陈蔡之厄正是他理想受挫、处境最危险的时刻。然而,“弦歌不辍”表明他内心的坚守并未动摇。弹琴唱歌、讲诵诗书,既是对弟子们的教导和鼓舞,更是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、安顿心灵、砥砺意志的方式。
“弦歌不辍”绝不仅仅是一个形容音乐或教学活动持续的普通成语。它源于孔子生命中最艰难时刻的一个光辉片段,凝结了孔子精神中最核心、最动人的品质:在极端困境中对理想信念的忠诚、对精神价值的追求、对人格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。 它象征着一种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文化定力、道德操守和乐观进取精神的崇高境界。因此,“弦歌不辍”不仅是对孔子个人精神的礼赞,也成为后世形容在艰难困苦中坚持教化、传承文明、守护理想的不朽象征。
撰稿:王艺璇
编辑:杨晓玉
审核:孔维亮
终审:杨金泉
孔子博物馆 Confucius Museum
票价:常年免费
开放时间:周二至周日9:00-17:00(16:00停止入场)
场馆地址:山东省曲阜市孔子大道100号
客服电话:
0537-4459088
网站地址:http://www.kzbwg.cn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